close
新創投資-編者按:

當一群有影響力的人有相同的想法和行為的時候就會引領某種趨勢。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趨勢動向,媒體永遠不會錯失將其廣而告之的機會,風險投資家也是緊跟行業趨勢的一個群體。

在數據驅動下的創投界,趨勢導向型決策的盛行甚至有點莫名其妙,

大家為什麼對這種方式這麼買賬?真正有價值的想法會曇花一現嗎?

我們先了解一個概念——旅鼠效應:

旅鼠在數量急劇膨脹之後,它們聚集在一起,盲目而迷惘,

最終形成一隊浩蕩的遷移大軍,一直走到海邊,然後從懸崖上跳進大海。

Mucker Capital 的 William Hsu 用「旅鼠投資」來定義跟風投資的現象,

他表示,2014年熱門的投資主題基本上沒有能撐到現在的。

那麼旅鼠型投資者瞄準了那些公司呢?社交網絡首當其衝,在經歷了應用程序的井噴式增長之後,

共享經濟成為新寵,無人駕駛汽車紅過了比特幣。

當然,如今的創業公司絕不會在過去五到十年的歷史趨勢中尋找機會,

幾乎每一個能想到的公司類型都拿到了投資。

新技術的出現會引發一系列市場反映,各類交流活動、媒體報導蜂擁而上。

正如其來勢洶洶,由盛轉衰之後,去也匆匆。

William Hsu 說:「就在半年前,風險投資人發佈白皮書為非銀行貸款的創業公司背書,但現在沒有人會碰這樣的公司。

核心問題在於這種趨勢跟隨是由投資者自行驅動的,還是受到了媒體的影響。

這點很難理清,畢竟大多數人是通過新聞報導來了解投資行業的動向,

雖然投資方自己的內容營銷可能也起到了一點推動作用,但相比媒體對大眾的影響,這種作用微乎其微。

Chatbots(聊天機器人)何往何從

聊天機器人是創業公司跟風投資的典型案例。

從2015年冬到2016年春,會話軟件的盛行吸引了很多目光,

用戶直接通過會話軟件來獲取信息,滿足日常需求,無需手動搜索天氣或預訂航班。

Slack 以 Betaworks 和其自身平台為基礎推出了專門的加速器 Botcamp,

並承諾投資向機器人公司投資 8000 萬美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投資界對聊天機器人的狂熱似乎並沒有大幅拉動市場需求,

或帶來較大的技術突破,機器人的性能也沒有相應的提高。

很快,聊天機器人失去了萬眾矚目的光環,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批評文章,

其中包括 Ellen Huet 對人力驅動的「機器人」批駁。

這次聊天機器人的跟風浪潮可謂始於希望,二遭質疑,三入寒冬。

Bradley Momberger 是Bitovi 的軟件工程師,

他在工作之餘經常參加機器人興趣討論會,屬於在Chatbot 成名之前的深度愛好者,

他認為:Slack 的app 開發融資表現不錯,

Howdy 繼去年完成一輪融資之後沒有停下融資腳步,Google研發出了世界上最棒的Go player。

此二者加上 Siri、Cortana 和 Alexa 的廣泛使用表明,聊天機器人發展空間比較大,機器人將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如今,WhatsApp、SnapChat、Kik(手機通信錄的社交軟件)都逐漸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Facebook 正在推動其短信服務應用Messenger 向機器人平台發展,新功能總是很緩慢地被大眾接受,

在智能手機剛進入市場的頭3、4年, SMS(短信業務)和MMS(多媒體短信業務)等主要功能也是逐漸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然而 Chatbot 已經失去了主角光環,Facebook Messenger 的副總裁 David A. Marcus 認為聊天機器人被吹捧得太過了。

AngelList 的 Parker Thompson 領導著一個早期投資財團,他表示確實存在這樣的炒作跟風的反饋循環,

雖然機器人是熱點話題,但是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看到很多機器人方向的投資。

一些公司可以在趨勢中獲益,換句話說 ,炒作有利於企業重新定位。

投資者是帶動趨勢的群體,不過這種討論的局限性在於我們不能對所有投資者一概而論。

原因何在?

之前,計算機科學以前不夠完善,不足以成為主流,而如今,技術的突破帶來了投資熱。

機器學習的飛躍性進步激起了市場對 Chatbots 的廣泛熱情和關注,

然而,美國街道上的無人駕駛汽車奪走了 Chatbot 剛剛加冕的王冠。計算機視覺科技蓄勢待發,計算機通信卻舉步維艱。

行業先驅的成功會激發模仿者,初創公司紛紛踏著別人踩出的路,開發新產品,搶占市場份額。

Uber 和 Lyft 的發達也是因為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搭乘了智能手機高密度使用的東風,

這其實應該歸功於蘋果公司最初的創新驅動,相似例子還有 Zynga 借助 Facebook 上位等。

作為市場新寵,共享經濟還在接受檢驗,曾經風靡一時的社交遊戲公司 Zynga 卻日漸消沉,

社交遊戲和視頻點播服務已經過氣。

Thompson 表示,他不會投資剛進入成熟市場的新公司,在巨頭的夾擊下,

這樣的公司很容易死掉,就像不要試圖在 Slack 佔領市場後押注聊天軟件初創公司。

有時候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跟隨大趨勢進行投資,而在於投資的時機。

Kleiner Perkins 注資Google的時候,已經不算搜索引擎投資領域的先鋒了。

只要時機把握好了,是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頂級的投資者不會亦步亦趨,他們的投資決定符合基本的客觀條件,穩紮穩打,進而激發了市場後續的火花。

並不是每個人都害怕錯過潮流(FOMO),不過投資者可能會因此失敗。

原文出處/36K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C Incubator 的頭像
    TC Incubator

    TC Incubator

    TC Incub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