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31日Google宣布將於今年秋年推出Waze拼車服務(導航軟件Waze被Google在2014年斥資約11美元收購)後,

公司一直相當低調地在舊金山灣區進行了一系列出行測試。

而今天,這一服務將正式通過Waze的兩款 App上線。

與之前透露的信息大致相同,Google將限制乘客與司機的開單次數——一天不得超過兩次,

主要面向早晚通勤高峰時段,司機只向乘客收取油錢與車輛磨損等基本費用。

據科技媒體The Next WebWaze報導,Waze官方在今天正式公佈了「灣區拼車服務方案」的最新進展:

「Waze的拼車服務測試已經逐漸對新用戶開放。目前,舊金山的通勤者可以正式享用這一服務。

其中,駕駛員可以通過Waze的原版應用進行註冊申請,而普通乘客可以通過獨立應用Waze Ride發出呼叫請求。」

Google的汽車共享方案與競爭對手們有很大的差異。

而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就在於「司機在不同服務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Waze提供的拼車服務中,司機都是白天有工作的員工,而這些人龐大是驅動整個服務運行的關鍵;

Uber、Lyft以及其他用車共享平台則是通過吸引大量將駕駛任務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司機來組建共享出行車隊。

換句話說,Lyft 與Uber的拼車服務允許同行的乘客共同分擔費用。

而Waze的服務則恰好相反,讓司機們來分擔乘車費用。

實際上,Waze已經非常明確地在官網「常見問題」中向潛在司機用戶解釋了這一個問題:

「司機獲得的訂單費用主要是為了能夠填補汽車出行的各項成本,而不是以賺取各類可行性收入為目的。」

其實早在2015年Waze就在以色列進行了拼車試點。

Waze方面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在以色列本地擴大運營範圍,與此同時,舊金山灣區則是其第一個美國試點。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Google採取的方式更貼近「汽車共乘」這個詞彙的意義。

從收入分成來看,司機得到的費用最少,同時乘客負擔的費用額度也更小。

在這裡Goolge想強調的是「協作消費」,因為Waze平台的服務宗旨只是讓司機尋找同路人,把身邊的空座填滿。

也正因為如此,Google才沒有像Uber與Lyft那樣對司機申請人的背景與車輛進行嚴格審批。

減少未來道路上的機動車數量(特別是舊金山灣區交通極其密集地地區)聽起來是一個十分宏大的目標,

而這也是目前包括Uber、Lyft、Google正在為之努力的事情。

但是,除了從「協作消費」中獲得收入,Waze的拼車服務也許會帶來另一種可能性——

在未來構建起一個龐大的「自主任務驅動型拼車網絡」,平台概念被模糊化,而乘客與司機則變身為合作者。

原文出處/36K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 Incub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