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815 大停電讓台灣整座島開始關心起了「能源」問題,而乾淨的綠能一直是台灣極力發展的能源來源之一。

其中,風力發電,正因為台灣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變成為首要的目標。

 

台灣得天獨厚,有發展離岸風電的本錢。根據離岸風場統計公司 4C Offshore 於 2015 年的報告,


全世界最好的 18 個離岸風場中有 16 個在台灣海峽,其中 9 個風場位於台灣領海 。


離岸風場是年輕、發展勁急的綠能,中日韓英荷等國家莫不大力發展。


台灣為了解決廢核後窘迫的備用容量率也表現出急起直追的雄心。


8 月 10 日,閣揆林全將原本能源局設定的 2025 年離岸風電達到 3GW 之目標提高到 3.5GW。


3.5GW 是什麼概念呢?昨日全數跳脫的大潭 6 部機組共有 4.2GW 的裝置容量,而核四廠是 2.7GW 的容量。


也就是說,假如真能達成林全訂下的目標,反核人士喊廢核會更有底氣。


(如果不考慮風電靠天吃飯的不穩定性的話;畢竟風電不像核電、火力發電一樣能穩定持續地供電)




但在 2025 年真能達成 3.5GW 的目標嗎?



離岸風電是未來的綠能趨勢之一,問題是今年離 2025 年僅約 8 年,政府真的能達成其承諾嗎?


首先,台電帶頭猛衝,如果順利的話 2020 年其建置的離岸風電最多有 110MW(0.11GW),


而另一家民間業者目前完成併網 8MW,總和離目標仍差一大截。


另外,離岸風電招徠了外國公司的投資意願;但本月初,德商達德能源集團 WPD 因為環保署採納環團意見、


臨時更動白海豚棲息範圍,嚴重打亂 WPD 的離岸風電計畫,評估風險後決定撤資。


WPD 撤資的警示是,雖然離岸風電在海上設置不會影響到陸地上的居民,卻仍有海上的環評問題,


而台灣的環評時程冗長、權力太張已是惡聲在外 。再者,根據《蘋果日報》,某不具名業者指出,


蓋 1 支風電機組需時 6 個月,而申請程序可能要花上 6 年,而且同樣的問題各個單位可能有不同看法。


呼籲政府將法規整併,不然業者等於在叢林中碰撞。


而其實離岸風電仍有可能引起本島居民的抗議,雖然離岸風電在海上,


但風電機組的埋設需要特殊的碼頭將相關零件送出,碼頭的建設、


以及輸送離岸風電的電纜之埋設都可能引發本島居民的抗議,這些都需要時間去處理,也是額外的成本,


可能使投資方卻步。




初期的離岸風電很貴



根據《中時電子報》去年 11 月的報導,政府初期須投資 7200 億建置 800 支風機,


而後每年得花 230 億維護,成本高昂。能源局長林全能表示,初期離岸風電每度收購價約 6 元。


這購價約為陸上風電的 2-3 倍;但林全能表示,等發電量增加、技術提升後成本會遞減。


離岸風電初期高昂的電力想必大多數的民眾不想負擔,那政府為了順利推行離岸風電發展,


可能就會進行補貼,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補貼的錢仍來自國民的納稅錢。在政府大力推動下,


或許離岸風電真能在 8 年內完成 3.5GW 的建置目標,但環團與環評的阻力是政府首須關注的問題。



文章出處: 科技報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 Incub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