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趨勢--正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資本、平台、網紅三個「女人」一台戲正在短視頻的舞台上輪番上演。

在平台這個維度,據說是裹挾著一股澎湃味的梨視頻也正式加入短視頻戰場,

並靠著曝光常熟童工的視頻迅速進入狀態,可算是不怕水深就怕水不渾。

而在網紅這個維度上,短視頻女王Papi醬與老羅突然「分手」,

1200萬嫁妝泡湯,也讓眾多圍觀者擔憂起了短視頻的飲食未來。

不過,不管怎麼說,資本的瘋狂湧入,平台和網紅的齊飛,

確實一下子把短視頻推到了「風口」上,在「柴草」燒完之前,短視頻這把火勢必還會越燒越旺。

先不妄談趨勢,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短短幾年時間,短視頻這把火究竟是如何燒起來的?

從0到1,移動短視頻初露崢嶸

追根溯源的話,短視頻應該肇始於2011年,

起因是移動互聯網的技術發展支撐起了移動短視頻應用的出現,不過這一時期並沒有什麼代表性的明星產品。

當然,這一方面是因為移動互聯網大潮聲勢剛起,用戶習慣和應用場景都很有限;

另一方面則是受制於帶寬、網速等硬件條件不足。

不過,時間推進到2013年,秒拍、微視等立足於社交平台的短視頻平台開始出現,

算是正式拉開了移動短視頻時代的帷幕。


2013年7月,潛伏兩年之久的一下科技完成新浪領投、紅點和晨興資本跟投的2500萬美元B輪融資,

儲備了充足的「糧草」。

同年八月,一下科技正式推出現象級爆款產品「秒拍」,

並藉助「老東家」新浪微博的獨家支持以及眾多明星大腕的入駐,

迅速將用戶量級推至千萬級,迎來短視頻領域的第一次大爆發。

幾乎在同一時間,騰訊也正式推出了與之抗衡的短視頻應用「微視」,

主打PGC內容生產,並打通騰訊旗下的QQ、微博、微信等產品鏈,

用戶可將自己錄製的8秒鐘短視頻同步共享至騰訊微博、微信好友及朋友圈等,實現多渠道分發。

可以說,秒拍和微視的出現既宣告了移動短視頻時代的到來,

也昭示著國內互聯網巨頭開始殺入這一新興領域。

不過,這一時期的移動短視頻基本還是脫胎於國外鼻祖Vine的模式,彼時微信還沒有爆發,

無論是秒拍還是微視在產品功能發麵也都乏善可陳,既不能瞬間直擊用戶心理,也缺乏有效的關係鏈基礎,

整體來講整個移動短視頻市場還有些不溫不火、伺機待發的感覺。

從1到2,社交媒體與工具平台「雙劍合璧」

進入2014年,很多嗅覺敏銳的企業和創業者聞到了短視頻的「肉香味」,

開始紛紛湧入,大批移動短視頻應用密集面世。

與前一階段基本以社交平台為依託的短視頻模式不同,陸續湧入的玩家在模式創新方面也前進了一大步。

首先是Gif快手的涅槃重生,靠主打低廉、草根文化成功俘獲了亞文化陣線的眾多粉絲,

其次「小影」「小咖秀」等短視頻應用則將觸角延伸到了個性化工俱生產方向,

由此逐漸確定了以工具為核心的發展脈絡。

當然,巨頭們也沒閒著,在互聯網「二八定律」、贏者通吃的邏輯下,

巨頭們開始向短視頻行業霸主地位發起衝鋒,

微視、美拍和秒拍先後發起了「春節拜年」、「全民社會搖」以及「冰桶挑戰」三大著名戰役,

將短視頻市場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到2015年初,短視頻市場就已經初步形成了「諸侯割據」的鼎立局面,

以「美拍」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模式,以「微視」為代表的PGC模式,

以及以「小影」、「小咖秀」為代表的工具平台模式,市場相對膠著。

不過,由於秒拍和美拍的激烈競爭,「微視」的空間被進一步擠占,

加之勢不可擋的微信隨後開發出了6秒鐘「小視頻」功能,

2015年3月「微視」遭到騰訊戰略放棄,隨之迅速隕落。

N或N+,垂直細分與內容創業的爆發

而短視頻真正意義上進入爆發期,則要從2016年算起了。

和前兩階段以平台為主角不同2016年則真正成了眾多短視頻內容創作者的「元年」,

內容與融資共舞,形式與渠道齊飛。

眾多短視頻內容創作者的湧入,眾多獨具特色的移動應用出現,

使得短視頻市場開始向精細化、垂直化方向發展。

比如,主打生活方式的「刻畫視頻」,主打財經領域的「功夫財經」,主打體育短視頻的「秒嗨」,

諸如此類,正如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分工協作一樣,短視頻市場也開始展示出更加多元、更加豐滿的一面。

在這一趨勢下,過去大而全的、粗淺搞笑、劣質雞湯類的短視頻內容難以為繼,

而那些擁有強大原創內容生產能力的創作者則順勢脫穎而出,

得以更好地享受短視頻爆發帶來的「行業紅利」,

譬如開篇提到的Papi醬,2200萬的貼片廣告曾是多麼的風光無限!

短視頻內容的百花齊放,同樣強烈吸引了資本的眼球,2016年短視頻領域的融資也呈現出了井噴之勢。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來,獲得風險投資的短視頻項目多達十餘個,部分短視頻項目融資進度甚至達到B輪以上。


另一個新的趨勢是,主打新聞資訊的短視頻平台開始出現,並有急速增長的趨勢。

新京報的「我們視頻」、南方周末的「南瓜視業」、界面的「箭廠」、澎湃味的「梨視頻」等,

都在2016年陸續浮出水面。

從內容輸出角度來看,這些新類型平台大多沿襲了正統媒體的套路,

專注於國內外時政新聞資訊,不過南瓜視業和箭廠稍有偏離,

一個主推文化和生活方式類視頻來尋求從報業集團向文化傳媒集團的轉型,

一個則專注於人物紀錄片欲用非虛構故事記錄時代脈搏。

不過在渠道分發方面,無論是南方周末的「南瓜視業」還是新京報的「我們視頻」都相對單一,

基本還是依託於新浪或騰訊的渠道,而梨視頻則更激進一些,基本是自有APP+全網覆蓋的佈局。

雖然短視頻新聞內容略顯正統、渠道稍顯單一,但這一新形式還是受到了公眾的熱烈歡迎,

像新京報的「我們視頻」上線一個多月就在騰訊視頻上收穫了1.3億次以上的播放量,足見其張力。

不過不太好的風向是,新出台的《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給互聯網新聞直播樹立了較高的門檻,

短視頻新聞的未來還有待時間檢驗。

但總體來說,短視頻新聞既為廣大網民獲取新聞資訊提供了新渠道和新體驗,

也極大拓展了短視頻的內涵和外延,對於苦苦尋求突圍的傳統媒體來講,倒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啟示。

本文由 angaoeng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
原文出處/虎嗅網

圖片來源/pexel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 Incub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